焦慮

什麼是焦慮
焦慮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正常反應,人人都會有感到焦慮的時候。具體而言,焦慮感,就是不安、擔心、恐懼等等的情緒。當人面對緊張擔心的情況,就會感到不自在,可能是面對考試測驗、作工作報告、面試、生活上感受到威脅(可以是有形或是無形)等等,當擔憂表現或事情的結果時,短時間內可能會有緊張、擔心的情緒,出現失眠,沒有胃口,不能集中的情況,而在事情過去或已經完結時,這些感覺就自不然會消失。
恰當的焦慮感,是可以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亦是日常工作學習的動機或者原動力,當危機感消失,自然會減少焦慮感覺。工作時要作意義重大的報告,會有一定的緊張、焦慮,自然因為這種壓力而有多少的緊張、害怕,因而會投入多點心神去準備好。
因此焦慮或某程度上的緊張感,是正常現象。所以亦有很多時候會變得難以判斷這種感覺在何時會演變成一種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不健康狀況。
當緊張時間或者危機已過,然而身心仍持續處於擔心的狀態,過份的焦慮就會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包括在身體反應、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與家人互動等幾方面
常見症狀
當焦慮症出現時,我們可能會有持續、強烈的擔心害怕的感覺,持續的意思是指感覺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就算看似平常不過,或者沒有特別緊急的情況,也可能出現這些感覺,而且對當事人而言,是難於控制的,情緒與實際情況可能不成比例地出現。以下是部份較常見的症狀:
身體上: 心跳加速、肌肉繃緊、 呼吸急速、手震、頭痛胃痛 、出現睡眠障礙、腸胃不適
思想上: 經常想到會有不好的事將會發生,而且後果嚴重
行為上: 會嘗試逃避對於擔心、害怕的事情或場合、坐立不安
情緒上: 感覺到不自在的緊張、容易發怒、恐慌感

催眠治療與焦慮
如果把催眠治療應用於處理有關焦慮症狀的情況,以治療方向而言,催眠可以先有效為當事人帶來久違了的放鬆,同時催眠治療可以與潛意識溝通,找到焦慮的源頭;亦可以藉以植入正面的信念,舒緩焦慮症狀的影響,重回正常生活。
輔導與焦慮
按臨床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是其中一個對處理焦慮症有明顯功效的心理治療手法。透過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想法、行為四方面的互動關係及影響,讓當事人了解當中的思考模式及行為對現實的應對,從而協助當事人面對及處理問題,培養新的思維及生活模式來重回正常生活。